联系我们 英文版

海珍之冠的匠心之路——记我校鲍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

时间:2020/01/10

来源:我校新闻网

浏览:

“你们团队主要做的是什么?”

“鲍的生物学与种质资源研究。”

“如果通俗易懂一点讲?”

“通过鲍良种培育和养殖技术进步,让中国鲍鱼产业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让老百姓可以吃到更高品质的鲍。”

我校特聘教授、鲍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柯才焕这样向央视记者简要介绍他们的科研团队正在着力做的事情。他告诉采访的记者,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鲍鱼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2018年的鲍产量达到世界产量的90%以上。中国数千年的鲍饮食文化,固然给鲍带来“海产八珍之首”的美誉并将其推入高端食材的行列,仍未使其避免产品规格小、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困境。

其实,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柯才焕教授便带领项目团队着力开展鲍的生物学与育种研究,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他们先后突破系列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出了国审认可的3个鲍鱼新品种(全国仅4个),并通过校企合作带动中国的鲍鱼养殖业踏上从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到质量效益提升为主的产业转型之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鲍鱼产业的发展。

瞄准社会需求潜心培育新品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以科技成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我校鲍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下称“团队”)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社会需求潜心培育系列鲍鱼新品种,满足我国鲍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首先是成功培育杂色鲍“东优1号”, 解决南方养殖产业发展困境。我国南方传统养殖鲍种是亦被称为“九孔鲍”的杂色鲍,因死亡率高,养殖产业发展一直未有突破。团队针对这一问题,率先从日本引进杂色鲍群体,实现种内不同地理群体间杂交技术,培育出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杂色鲍“东优1号”(2009年获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抗病力强,养成期存活率较原有杂色鲍养殖种高出3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很快便在我国南方福建、广东和海南等鲍鱼养殖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团队通过亲鲍和苗种输送的方式,将该品种推广到我国台湾地区,对重振台湾“九孔”养殖产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海峡两岸水产科技交流一个新亮点。2013年10月,台湾《养鱼世界》以封面文章正面介绍了项目组培育的杂交鲍在台湾的养殖情况。“东优1号”杂色鲍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应用获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次,因地制宜培育西盘鲍。近些年,原产于温带的皱纹盘鲍成为了我国南方的主养鲍种,在水温较高的福建亚热带海区,常因夏季持续高温造成养殖鲍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产业问题,团队以耐高温和高存活率作为育种目标性状,通过配套系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耐高温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的种间杂交鲍新品种——西盘鲍,于2014年获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在福建及广东粤东等养殖区进行养殖示范,度夏成活率和养殖单产明显提高。2011~2018年间,累计在福建、广东等地推广“西盘鲍”新品种10.33亿粒,创产值14.61亿元。通过推广养殖“西盘鲍”,有效缓解了我国南方海区夏季因高水温导致养殖鲍大量死亡的现象。

其三,迎难而上培育绿盘鲍,实现我国鲍鱼产业升级,成功向大鲍进军。我国鲍鱼年产量达16万吨,产值200多亿元,但养殖的都是中小规格鲍鱼,产品单一且在市场上位于中低端,高价值的大规格鲍鱼长期被国外进口的野生鲍占据,我国鲍鱼产业界长期以来被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所困扰。如何克服这一瓶颈,实现我国鲍鱼产业从产量经济到品牌经济,打开产业新局面?厦大鲍鱼科研团队急产业之所需,迎难而上,抓住种质创新这一龙头全力开展高端大规格鲍鱼新品种的培育。

团队独辟蹊径引进美国绿鲍,先后突破了鲍亲本同步促熟、种间杂交、性状评估和遗传鉴定等系列育种关键技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十年的努力坚持,终于在2019年培育出国审通过的水产新品种——绿盘鲍。该新品种拥有生长快、耐高温和规格大的显著优势,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在鲍鱼产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绿盘鲍耐高温能力提高2℃,生长速度快,产量提高1倍以上,尤其是可养成单只重量超300克的高价值大规格精品鲍,单价是普通养殖鲍鱼的2~3倍。今年5月份,福建省养殖的一只重达702g的绿盘鲍,在珠海举办的“寻找中国最大鲍鱼”活动中一举夺得了“鲍王”的美名。该新品种的研发与应用打破了国内高端鲍鱼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大规格精品鲍鱼的市场空白,延伸了鲍鱼产业链,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补充和优化,为我国鲍鱼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着眼行业发展全局,深度合作交流助力发展

团队积极发挥科研、科技优势,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科学研究,长期以来与产业保持密切互动。近年来与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晋江和平潭等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多次合作举办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给基层水技人员和养殖从业者讲解传授鲍鱼养殖新品种和新技术,累计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水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和养殖从业者的能力。

积极搭建平台,促进行业内的交流合作,凝聚合力促发展。从2008年开始,发起举办 “全国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该会每年都吸引来自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的产业界同仁,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鲍鱼产业盛会;此外,2017年,柯才焕教授还牵头发起成立了“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分会汇集了国内鲍鱼产业链相关的主要企业,旨在整合业内资源、分享交流经验、优化产品结构、讨论解决问题,共同推动中国鲍鱼产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分会已成功举办多次专题研讨会,已成功协助连江县人民政府开展了2个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配合地方政府举办了“福建鲍鱼节”和“泉州鲍鱼文化节”等活动,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鲍鱼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智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大大提升我国鲍鱼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经过近十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的鲍鱼养殖产量在全球占比超过90%,为提升中国鲍鱼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团队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国际化交流。

自2011年起,团队承担了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发展中国家海水养殖技术培训班”研修学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为来自亚非拉等国的学员开展鲍鱼养殖技术现场培训,使海外学员全面了解我国鲍鱼养殖技术的现状和应用,为扩大鲍鱼产业的对外影响起到积极作用。2015年,团队负责人柯才焕教授被国际鲍鱼协会授予杰出贡献奖,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华人科学家。2018年,团队代表我校承办了第十届国际鲍鱼研讨会(厦门),来自20多个国家的鲍鱼相关企业以及科研学术机构共360多名代表参会,创下历届参会人数之冠,会后还组织近百名国外代表参观了福建的鲍鱼养殖场和加工厂,展示了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深受国际同行赞赏。

“过去十几年,从陆基养殖到海区吊养,从北鲍南养驯化到南鲍北上度夏,许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促成了鲍鱼品种的不断迭代,使得中国的鲍鱼养殖技术走向世界前沿。我们对中国鲍鱼养殖产业应抱有自信。”柯才焕教授欣慰表示。

也正是得益于团队及更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中国鲍鱼行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道路,已在脚下延伸。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黄伟彬


上一篇: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行来我院海洋科技博物馆调研 下一篇: 院党委组织召开2019年度党支部书记现场述职大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