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英文版

蓝色摇篮,历史可溯。我校因海而生,伴海而长,我校海洋学科伴随着这所“南方之强”走过了百载峥嵘岁月,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被誉为我国海洋科教的“蓝色摇篮”。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建校之初,我校就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洋生物科学的研究,文昌鱼研究成果见诸《Science》期刊;1946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1996年组建海洋与环境学院;2011年成立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近百年来,名家荟萃、贤达辈出,涌现了唐世凤、陈子英、郑重、李法西、陈国珍、何恩典、伍献文、曾呈奎,以及陈宜瑜、洪华生、焦念志、戴民汉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为社会输送了数以千计具有家国情怀、“海洋”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一流学科,今日可嘉。嘉庚远航传百年薪火,海丝腾空谱时代新篇。经过一代代海洋人的辛勤耕耘,如今的我校海洋学科优势愈发明显,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镇”,在国际上享有嘉誉。2017年、2022年,我校海洋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斩获“A+”;2021年,“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分列全国第一、第二。

教育优先发展。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专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现有在校生1226人,其中本科生498人、硕士研究生404人、博士研究生324人。已建成了一个涵盖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海洋化学与地球化学、物理海洋学、应用海洋物理与工程、地质海洋学等学科的门类齐全、层次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海洋科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海洋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环境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开设“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并于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依托“嘉庚”号科考船实施“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建成跨洋越海的教学实习与培训平台;建设“5大项目+2大竞赛+1个俱乐部”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持续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化办学,构建了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海洋科学研究型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与欧美、以东盟为核心的东南亚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格局,合作足迹遍及七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美国特拉华大学海洋学双博士学位项目,设立“MEL海洋环境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面向本科生开展美国缅因大学交流项目,设立国际化本科生拔尖班。作为我国海洋学科首次走出国门办学,由国家外交部和财政部于2014年支持建设的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于2016年开始招生,现拥有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化学本科专业和海洋生物技术硕士专业,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促进“海丝”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教育与人文交流,推动共建世界一流海洋学科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才引领驱动。我院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等国际顶尖海洋专家领衔、国家级创新团队为核心、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教育背景多元化的高层次国际化海洋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5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5人次。焦念志院士于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焦念志院士和戴民汉院士先后荣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2年,戴民汉院士获艾克斯福特奖,焦念志院士获南强杰出贡献奖,刘志宇获“曾呈奎海洋科技奖”青年科技奖 ,陈敏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现拥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及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另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兼职及讲座教授。在SCOR、AOGS、PAGES/IMAGES、GEOTRACES、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等国内外组织或学术期刊任职的教师超百人次。

科技自立自强。我院拥有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EL)、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十余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其中MEL为全国海洋领域唯一连续两次获评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由“嘉庚”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丝”小卫星构成的“海-陆-空一体化”立体观测体系。

近年来,学院聚焦“四个面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构建海洋生态立体监测系统,实现对区域海洋关键生态环境要素的实时立体监测,推进透明海洋建设;面向经济主战场,培育鲍、螺系列国审水产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工作,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学定量我国南海CO2源汇格局,构建了边缘海碳循环理论框架,创建“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提出海洋负排放新范式,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贡献厦大力量;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海洋仿生技术和水下机器鱼、水声通信设备、新型环保防污涂料、海洋动物抗菌肽、蜂海绵骨针海洋化妆品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并实现转化应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服务应急响应及防灾减灾。

厦大海洋,未来可期。“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锚定“国际一流、中国品牌”的学科发展目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力求答好“育人三问”,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综合竞争力的高素质海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厦大海洋的智慧和力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