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球栉水母“口道囊”结构的发现者,填补了我国对栉水母研究的空白。
他是我国采用灯光捕鱼的设想者、成功实践者之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
他是我国上升流生态系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他发现我国海域沙丁鱼不止四种,而是十种。
他是国内最先把目光投向板鳃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学者,也是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国内第一篇有关板鳃鱼类生殖生物学的文章的作者。
他是丘书院,淡泊名利、乐育英才,默默书写散发浓浓墨香的故事。
今年四月,他荣获我校最高荣誉“南强杰出贡献奖”。
从一堂课开始
求学时期的丘书院
1944年,生物系学生丘书院从家乡江西于都县出发,带着对我校的向往,徒步前往长汀入学。
厦大生物系办公室门口陈列的大块石珊瑚、海绵和大型贝类等标本令丘书院驻足流连。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海洋生物的兴趣便悄然在他心中滋生萌芽。
1946年9月5日,在厦大同安楼的教室,海洋系主任唐世凤教授为当时海洋系1946级二十名学生和选修海洋学的十余名学生授课。课上,唐教授讲授第一章《潮汐》,包括潮汐形成的原因和理论、引潮力的推算、关于高潮和低潮、大潮和小潮、高高潮和低低潮等内容,以及至今还在沿用的计算潮汐的古老而实用的“八分算法”等。年轻的丘书院听得入神,一扇广阔的海洋学的大门仿佛就在心里开启了。
数十年后回忆起,这门中国海洋学第一课仍历历在目,课上唐教授的品行修养和学者风度仍是那么生动,当时带给丘书院内心的澎湃和涌动还是那么真切。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次课坚定了他学习和研究海洋的信心,坚定了他为祖国海洋科学服务一生的决心。
书写海洋新发现
1948年,丘书院从厦大生物系毕业,先后在厦大生物系和海洋系任教,并长期从事鱼类生物学和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工作没多久,丘书院就取得了他科研生涯中第一个突破性的成果——球栉水母的“口道囊”结构的发现。当时学界对球栉水母的“口道囊”结构的研究普遍采用显微镜目测方法。丘书院创新性地采用了进食观测的实验生态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连续观测,向世人展示了球栉水母的进食过程,进而发现了隐藏在显微镜背后的水母构造。这一研究成果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的伍献文一度发来贺电。
60年代,丘书院从当时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了苏联在灯光捕鱼方面有着技术性的突破,据此,他率领厦大老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灯光捕鱼技术的研究并取得成功,这一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80年代,已近花甲之年的丘书院为了厘清我国沙丁鱼类的类型及分布情况,亲自到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沿海地区进行长达一年的实地考察,终于发现,分布在我国海域的沙丁鱼不止当时学界认为的四种,而是十种。这一发现,为拓展我国的鱼类学内容,开发上层渔业资源利用做出了很大贡献。
丘书院出访意大利交流学术
作为我国上升流生态系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的丘书院,80年代初,在西班牙召开的“上升流生态系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他是我国参会的唯一代表。他还是“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之一,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丘书院展示金色小沙丁鱼标本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退休在家的丘书院对学术的热爱和钻研却从未停止。每天早上,丘书院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书房看看书,做做鱼类标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当他向笔者展示在家做的金色小沙丁鱼标本时,仍然掩饰不了内心的雀跃,这些犹如珍宝的物件早已经深深地嵌入他的生命里。
“这些书都是他的宝贝”
在丘书院如今的书房中,还完整保留着早年他编写的鱼类学讲义。翻开有些泛黄的讲义,整齐的字迹、翔实的记录,仿佛能够看见当年那位用心摘抄、翻译、记录然后创新性梳理和编写的师者丘书院。讲义里面还不时插入若干卡片、图片,那是这几十年来丘书院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记录。而这本50年代编写的鱼类学讲义手抄本是国内海洋鱼类学的第一本教材。
丘书院至今还完整保留讲义稿
他早年编译的《鱼类学与海洋生物学》手稿,是我校海洋学系1978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时用到的课本。1984年出版的《福建鱼类志》是当时国内第一本地方性海洋鱼类志,丘书院全程参与其中。2006年,丘书院将其学术论文集结成《丘书院文集》出版,内容涵盖浮游生物学、上层鱼类学、海洋生态学、软骨鱼类学、渔业史等领域,献礼厦大海洋学系成立60周年。
熟悉丘书院的人都知道他爱书珍书。他从事海洋鱼类学的研究,但凡与之相关的书籍,他几乎都能收之麾下。解放前国内有关鱼类学的书籍非常之少,很多书籍只能依靠摘抄和翻译,丘书院至今还留有这些书籍的手抄版本,细致到每幅插图都完整地保留。几次搬家,他也用最大的努力做好书籍的搬迁工作,甚至还详细地做了书籍搬迁目录。他的家人都知道,“这些书都是他的宝贝,那些标本,哪怕只是片段,他都要留着。几次搬家,他都要一一点清楚,摆整齐。”
丘书院书架一角
如今,丘书院年事已高,记性大不如从前,但他仍能凭着自己对书本的熟悉和分类准确地找到想要的书籍,哪怕是在眼睛重影看不清最严重的时候。
小小的书房装着丘书院大大的海洋世界。窗外是他深爱的母校,眼前是一本本珍爱的书籍,那便是丘书院的幸福。
“恩师的咸鸭蛋”
不少学生提到恩师,总念念不忘老师家里的咸鸭蛋。90年代初,为了研究板鳃鱼类,丘书院经常带着学生们去福建沿海地区采集样品。年近古稀的他跟年轻的学生们一起挤长途车、住招待所。担心学生在外吃不好,每次出门前丘书院还从家里给每个学生带上咸鸭蛋。
丘书院爱书的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们。他强调多看文献,尤其是经典著作,比如他推荐给研究生必读的经典书目就有上个世纪20年代由国外学者J·R·诺门编著的《鱼类史》。
丘书院乐于把自己的收藏分享给热爱学习的同学们。他把自己收集到的的文献复印、装订整齐,分专题、编上号码发给学生,再定好时间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深入探讨方法、结果、存在的问题。对待前来借阅书籍的师生,丘书院也从来都是毫不犹豫,甚至会把自己有复本的书籍,主动送到实验室供师生们参考。
丘书院曾坦言,只有教过书的人,才会知道资料的宝贵。每一份资料都是从各种途径苦心收集,一字一句,斟酌、翻译、编写出来,委实是来之不易。而这份来之不易,更应该让更多愿意在科研道路上钻研的学生受益。
这样的丘书院,令身边的师生感动、钦佩,也得到家人的理解,并为之自豪。丘书院的女儿回忆到,当年自己备战高考,而父亲恰逢外出实践考察,心里难免失落。不想数天后收到了父亲从考察地点发回的书信。虽陪伴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一字一句情真意切的鼓励跃然纸上,给了她内心充盈的力量。这么多年过去,她对父亲对中国海洋事业做出的贡献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自豪。
晚年的丘书院愈发宁静、祥和。
他关心母校的发展。前几日,我校成功发射“嘉庚一号”带翼回收火箭,令他振奋不已。
他每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
学生前来探望时,他也会探讨起现在学界新动向。
他说,要常常感恩,要童心不泯。
闲暇时光,在爱人的钢琴声中,他轻轻哼唱起歌谣。歌谣声中,故事继续讲述,墨香依旧芬芳。
(宣传部 欧阳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