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我校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山东大学、海南核电有限公司、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福建经纬测绘信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滨海核电站取水区典型致灾生物立体监控系统及应用示范”项目(2018YFC1407500)课题绩效评价会在厦门成功召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本次绩效评估会专家组由自然资源部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张洪亮教授级高工任组长,委员包括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乔冰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柴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超伦研究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唐军武研究员和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何光初高工。
我校科技处赖日泉副处长代表项目牵头单位致辞,项目首席科学家商少凌教授、各课题负责人黄洪辉研究员、江毓武教授、何赛灵教授、张宇教授、蔡夫鸿教授、刘松堂高工,以及我校科技处张盛娘科长和项目研究骨干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图1 线上及现场会场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完成情况和六个课题的绩效自评价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认为各课题在致灾生物的声-光监测及生物量评估技术、漂移轨迹预测技术、防污拦截技术、监测集成技术上取得创新性成果,在扎实的核电海域致灾生物聚集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响应协调机制并开展示范,切实应用于数家核电厂应对冷源侵害事件的工作中,为实现“建立先进的核电致灾生物动态立体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多尺度全方位在线监测、快速响应、控制与处置生物爆发“的项目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一致同意通过绩效评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滨海核电站取水区典型致灾生物立体监控系统及应用示范”项目自2018年8月立项实施以来,组织管理科学规范,建立了一套先进的核电致灾生物立体动态监测与防控决策支持系统,并根据不同核电厂冷源生物灾害差异性大、核电安全生产对现场监测设施要求严格及防疫限制等现实情况,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分布式应用策略。其中昌江核电主示范点所建设的监测系统布设在核电厂取水口,已稳定运行6个月,发现并预警了毛虾和棕囊藻灾害风险,建立的马尾藻漂移轨迹预测模型为核电冷源安全防控预案的制定提供了支持;在福清核电示范点,一、二号机组外的拦污网使用项目研发的环保型防污涂料运行7个月,污损覆盖率低达2.3%;针对毛虾、尖笔帽螺及棕囊藻的暴发事件,在大亚湾核电及防城港核电海域应用声学、光学多手段以及卫星、无人机多平台开展了预警监测及应急打捞。
项目执行期间发布应急通报11份,为核电厂科学化防范致灾生物及其他漂浮物的威胁、保障取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Science Advances等一系列国内外主流杂志上发表第一标注论文63篇,编写专著1本,申请发明专利37项(获授权17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在确保核电冷源安全运行方向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