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英文版

丁少雄教授课题组发现处于新物种形成过渡阶段的海洋生物类群

时间:2018/01/12

来源:COE

浏览:

2017年11月10号,我院丁少雄教授课题组在遗传学经典期刊Heredity发表封面文章“Characterization of hybridization within a secondary contact region of 3 the inshore fish, Bostrychus sinensis, in the East China Sea”,阐述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一个处于种化过渡阶段的海洋生物类群。

物种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任何生物学研究都离不开物种。因而,种化过程(speciation)也即新物种的形成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研究中引人入胜而又富有争议的议题。相对于陆生生物,海洋生物由于缺乏必要的地理屏障其种化过程要显著难于陆生生物。然而,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导致的海平面震荡式上升与下降使得一些浅滩海床成为可能的隔离屏障,从而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群体呈现分化和二次接触的演化模式,勾连东海和南海的台湾海峡就是如此一个隐形的地理屏障,然而由于原位观察的难度和较强的扩散能力使得处于种化过渡阶段,适合于进行种化机制研究的对象一直难以被发现。

中华乌塘鳢是一种潮间带穴居鱼类,其生态繁殖习性决定了其野生地理群体间具备显著的遗传结构差异,该研究发现在我国中华乌塘鳢一个有趣的地理分布格局,原被认为只存在一个有效种的中华乌塘鳢从外部形态特征到DNA序列都存在两个分化显著的地理谱系,其中,北方谱系类群只存在于台湾海峡以北沿岸,而南方谱系类群则广布于长江口以南的沿岸海域。分子钟的推算其分歧时间大致在46-50万年前,与近百万年以来最盛的大姑冰期正好吻合。两个谱系在台湾海峡以北分布区发生二次接触,形成了典型的张力型杂交带。然而显著低于平衡值的杂交子一代数量表明谱系间存在不完全生殖隔离和正选型的性选择倾向,并具有体现繁殖策略的性状置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特征。这些结果都证实了华东海域的中华乌塘鳢正处于新物种形成中间阶段,是研究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海洋生物类群杂交与种化机制的绝佳对象。

该研究成果由厦大丁少雄教授课题组和佛罗里达大学Miyamoto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丁少雄教授是第一兼通讯作者。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7-017-0011-8?WT.feed_name=subjects_biological-sciences


上一篇: “嘉庚”号KK1801航次出征南海与西太平洋 下一篇: 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