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位海洋科学专业的研究生,首次到我校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进行科考作业时发出感叹:“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钢铁侠之家!”东山站 “依山、傍海、独栋、科技”这些外观特点,足以媲美与漫威电影里数字技术打造的钢铁侠之家。
俯瞰东山站
“钢铁侠之家”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立足于人文古镇东山县的一座野外科研观测站——我校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简称东山站,英文简写D-SMART)。
在太古集团慈善信托基金的部分捐赠、我校以及东山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山站于2014年启动建设,2017年6月开始运行,目前各项工作已顺利开展。经过不断的努力,东山站于2018年12月获批成为福建省科技厅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东山站为主要组成之一的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2019年9月获批成为教育部野外台站。发展至今,东山站不仅是福建省海洋经济重点建设项目,也成为我校重要的科学实验及教育科普基地。
国际咨询委员会
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合影
东山站自建站初期便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们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海洋站、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研究所、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 美国东北大学海洋科学中心、意大利安东多恩动物学研究站、美国缅因大学海洋中心、马来亚大学海洋研究站、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海洋站站长/首席科学家。已于2014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举行过四次国际咨询委员会,对东山站站的建设及运行管理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探索出一套具有高校特色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野外台站管理和运行模式。
国际咨询委员会合影
立足东海与南海交界
摄影/林良海
东山站背靠东山岛苏峰山,面向台湾海峡南部开阔水域,处于东海、南海交界点,作为物质交换的关键通道,物种丰富;这里是省级珊瑚自然保护区,具有中国沿岸少有的原生态海洋生态系统,它地处活跃的滨海断裂,地震活动频繁;还有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台风、暴雨事件频发。
进可观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退可研防灾减灾、生物多样性保育。聚焦全球气候及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东山站建成长期稳定的海-陆-气界面环境要素观测平台、开放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基地、海洋观测仪器研究与测试基地以及科普教学实习基地。
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近海观测系统
东山站除了外观与“钢铁侠之家”相似之外,强势的内在也与“钢铁侠的聚能豪宅”如出一辙。东山站在东海、南海交界关键海区建立长期、立体、实时的海洋动力、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观测网,形成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近海观测系统。
基于有缆海底观测网的多学科观测系统
目前该观测体系的水动力剖面观测系统(上升流节点)、海底有缆珊瑚生态在线观测系统(造礁珊瑚节点)已经成功布放并开始数据产出。
滨海界面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观测系统
东山站最早开展工作的项目之一,主要由地下河口观测系统组成,包含了4口不同深度的监测井。该系统已于2019年成功布放并正式开始数据产出。从2018年开始,依托该系统,科研人员通过水化学、生物等多参数采样分析,开展地下河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关研究。
滨海界面大气环境监测系统
在海陆界面建立长期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研究海陆交互带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体在海陆气三界面间的来源、生成、传输、老化、沉降等过程及其对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东山站还与福建省气象局就海雾研究积极开展合作,用于海雾观测的激光能见度雷达已于2020年4月安装调试完毕,正式上线运行。微型气象站也于2020年5月安装完毕,正式开始观测数据产出。
多平台遥感观测数据库
(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海岸雷达遥感)
多平台遥感观测数据库:通过人造卫星、无人机、岸基雷达、岸线实时监测摄像头、船载系统等多平台观测手段,逐步建立涵盖气象、水文、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信息的海洋遥感数据库。自2018年以来,基于东山站与东山地波雷达站,与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在海洋观测数据共享、海洋防灾减灾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合作申报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近海时间序列科学调查航次
从东山海域辐射至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针对海湾、沿岸流、上升流等典型近海生态系统,组织近海时间序列科学调查航次。自2018年5月以来,东山站累计已成果组织开展4个共享航次,逐步积累了东山湾及东山站周边海域的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地质海洋学、海域背景噪声等基本数据资料。
智慧海岸潮间带观测系统
同步在建的智慧海岸潮间带观测系统,拟整合海岸改造与新型材料,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海岸与潮间带生物庇护带,结合原位环境传感器,通过信息传输系统汇集原位观测信息,实现对海岸带的实时监测,形成智慧型潮间带生态观测与原位实验系统。
接轨全球野外台站
互联网时代,
闭门造车已成过去,
东山站拥有“全球海洋观测网络”!
全球海洋观测网络及近海长期观测网布局与规划
东山站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定位站、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站遥相呼应,成为海洋观测平台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香港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美国东北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东山站已加入国际岩相潮间带生态系统网络,将建成集海洋观测、实验与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国际化综合型实验基地。
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科学家团队
东山站隶属我校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现依托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校)管理,实行地学部主任领导下的站长负责制,副站长协助站长做好东山站的科研、运行和管理工作。顾问委员会作为D-SMART的咨询与顾问团队,负责提供建设、发展、科学研究、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指导。站长、副站长及执行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涵盖了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下属的诸多二级学科范畴,保证东山站在海洋科学、环境科学领域全面、协调地开展科研工作。
东山站站长
江毓武 教授
东山站副站长
马剑 教授
游伟伟 教授
先进的“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近海观测系统”,如何搭建运行?东山站的两位守护者孙圣垚(微博 @三土来也)、蔡其思(微博@来自福建的小七)有着怎样的故事?更多内容,敬请期待东山站系列报道!
“东山站守护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