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青年当有为!党的二十大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任务。青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海洋强国建设呼唤强海青年。为展现新时代强海青年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特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强海青年风采”专栏,通过分享优秀学子的学习经验和成长心路,激励广大海洋学子“心怀国之大、情系海之深”,以昂扬的奋斗姿态激扬青春、追逐梦想,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杨卓远——小小鱼儿的大大海洋
人物名片:杨卓远,男,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2021级海洋技术专业海洋物理方向本科生,现已推免至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冠军,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任我校创新俱乐部学生负责人和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足球队队长。
四年前,来自海滨之城的追梦少年与我校这所中国离海最近的大学,共同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之约。创意在这里酝酿生发、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少年逐渐成长为奋斗有为、绽放光彩的强海青年。
缘起梦想,拥抱蔚蓝
“需要认真思考的时候,我就会去看海。”
我校依海而建、伴海而长,我校海洋学科伴随着这所“南方之强”走过了百载峥嵘岁月,也见证了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被誉为中国现代海洋学科的“蓝色摇篮”,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斩获A+,吸引了无数年轻人逐梦深蓝。杨卓远正是其中一员。
双向奔赴,是缘分更是热爱。杨卓远的高中时期是在大连这个海滨城市度过的,对于海洋他有着天然的熟悉和热爱。高考后,他选择从滨城大连到厦门就读海洋科学专业。
大二时,他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一员。
基地实行 “小生源、大师资,小教室、大课堂,小实践、大投入,小交流、大收获”的教学模式,注重以“一对一”科研导师培养制度为学生们的科研道路开通了绿色通道。在此,杨卓远结识了拔尖班导师张宇教授,并加入了由张宇教授指导的海洋探测水下机器人创新俱乐部。在参与仿生机器鱼的研发工作中,他逐渐明确了兴趣方向,将课程学习、科研实践与未来规划紧密结合。他坦言:“多亏有了这个项目的牵引,我在课程设计和学术讲座中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
得益于基地提供的平台支持、资金保障以及优秀学长学姐的指导,杨卓远逐渐夯实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并在不断尝试和总结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他说:“虽然本科阶段的科研项目与研究生阶段的具体方向有所不同,但它帮助我提前接触到相关领域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法,也成为了我跨专业保研的一枚重要‘通行证’。”
一条“小小鱼儿”的故事,从此展开。
劈波斩浪,迎“蓝”而上
“选择你相信的,相信你选择的。”
“我是一个比较认真的人,不喜欢在学习的事情上含糊,不清楚的事就会花时间去解决”
2016年,我校成立了“海洋探测水下机器人创新俱乐部”,为水下探测与监测的学科交叉创新人才提供了校级创新实践平台。俱乐部分为鱼组、船组、管道组三个组别,研究内容融合了海洋声学、信息信号处理、机器人设计、机器学习等学科,研发作品运用于仿生声呐探测、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杨卓远加入的是鱼组,仿生鲨鱼、仿生金枪鱼、仿生水母、仿生弹涂鱼,都是这个团队的作品,团队指导老师张宇说,“从创新思想的萌发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突破,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如何找到这个科学问题,杨卓远和他的小伙伴探索了很久。
“最难的阶段就是刚刚加入团队的时候”,杨卓远回忆道。彼时的鱼组虽有辉煌的历史却面临着成员青黄不接的困境,刚进组时,杨卓远也曾倍感压力。“但是这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想一直坚持,也一直鼓励大家一起把它做下去。非常感谢队员们的支持。团队的信任、团队的力量真的很重要。”杨卓远感慨到。经历了半年有余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训练,在俱乐部指导老师和师兄们的帮助下,杨卓远和组员们逐渐找到了研究方向,也有了一些创新想法。
在众多水下地形中,复杂幽深、未知危险的水下洞穴历来是人类最难以涉足的水域之一,目前针对该类水域的无人探测手段存在较大风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杨卓远接触到一段网络上线翎电鳗游动的影像,并被它优雅的运动方式所吸引。随后,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这种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鱼类生性喜欢水草丛、岩缝等环境,从容进出水下洞穴是它与生俱来的天赋。在它的启发下,杨卓远的团队开始计划研发一种兼容多种鱼类运动模态、具有强地形适应性的仿生机器鱼,为水下洞穴探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经过长时间的设计研发与调试,这条“基于线翎电鳗的多运动模态仿生机器鱼(Naiad MS 1)”终于可以在模拟的“水下洞穴”中灵活游弋、畅通无阻。这条“小小鱼儿”在第十六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中斩获仿生水中机器人创新组-实物赛冠军,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时申请了发明与实用新型两项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发明专利已被公开。
笃志躬行,厚积薄发
“宜未雨而筹谋,毋临渴而掘井。”
从大一入学起,杨卓远便明确了深造的目标,并为此努力奋斗。大一期间,他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学有所得”。大二时,他加入创新创业俱乐部,积极参与科研与竞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到了大三,他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前期科研经历,系统梳理目标团队,深入阅读相关文献,逐步明确未来的研究兴趣与方向并积极联系导师。
正如他所说:“减少放在摇摆不定、精神内耗和患得患失上的时间,多思考解决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这份清醒与专注,让他在探索中找准方向、坚定信念。
追逐星辰,奔赴山海
在校期间,杨卓远也积极活跃在各类校园活动中。在足球场上,他带领球队奋勇拼搏,屡获佳绩。大一下学期,他首次带领学院足球队闯入“超级杯”足球大赛四强,而后又夺得 “五人制”足球联赛的亚军、“超级杯”足球赛亚军以及足协杯亚军等多项荣誉。今年,他与团队再度征战足协杯赛场,向着冠军的目标全力冲击,继续书写青春无悔的足球篇章。
此外,杨卓远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次作为海洋开放日的科普讲解志愿者,向大众普及海洋知识,带领更多人探秘深蓝世界。他说:“每次看到孩子们眼中流露出对海洋的好奇与向往,我都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丰富的校园实践,不仅为他缓解了学业压力,也让他的大学生活更加多彩。他感慨道:“校园文化活动对我而言不仅是调剂生活的方式,更是成长的契机。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交流,也更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他以球会友、以歌传情,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积累了宝贵的成长经历。
四年来,杨卓远在我校的沃土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从校园到实验室,从足球场到歌手舞台,他不断突破自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回望这段求学路,他深情地说道:“我深深感谢厦大,感谢学院的老师们对我的培养与指导,让我度过了丰富、精彩的四年,这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君子谦谦,卓然致远。大学四年,杨卓远收获满满。明年,他即将走出厦园,赴清华园开启一段全新的历程。未来,杨卓远打算在无人系统和智能控制领域继续深造,奔向更辽远的星辰大海。
青年是主角,海洋是舞台。这条厦大的小小鱼儿即将“游”向更广阔的远方……
图/杨卓远
文/陈雅琪 郭丹 丁衡正
责编/张露月
审核/陈向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