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刘敏教授团队以“Otolith microchemistry reveals various habitat uses and life histories of Chinese gizzard shad Clupanodon thrissa in the Min River and the estuary, Fujian Province, China”为题的研究论文发表于渔业领域知名期刊Fisheries Research. 该研究利用耳石微化学技术,揭示了福建闽江口水域花鰶栖息地的复杂性以及生活史的多样性,证实了闽江下游和河口均是花鰶的重要产卵场和栖息地,为今后闽江口水域的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花鰶(Clupanodon thrissa)属于鲱形目鲱科花鰶属,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主要生活在中国和越南的近岸水域,包括淡水、河口和海水等不同水环境,具有较广的环境适应性。花鰶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食物网中作为许多高营养级捕食者的饵料生物。然而,目前学界对花鰶的栖息地利用、洄游特征以及生活史等还未开展深入研究。
本研究利用耳石微化学技术,结合水体锶元素(Sr)和钙元素(Ca)特征以及盐度、花鰶年龄结构等参数分析,对采自福建闽江口水域的花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确定了闽江下游、河口和邻近海域水环境中Sr:Ca比率与盐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耳石微化学分析显示,花鰶可以在淡水或河口孵化,表明闽江下游和河口均存在花鰶的产卵场。研究发现了四个花鰶的栖息地类型和生活史类型(图1和图2),具体包括三个洄游类型(分别是淡水-半咸水型、半咸水-淡水型以及半咸水多变型)和一个淡水定居类型。结合年龄参数,发现花鰶在第一年偏爱淡水栖息地,表明闽江是其理想的育幼场。
闽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河流,其河口和邻近海域是福建省重要的渔业捕捞水域之一。该研究将耳石微化学分析与水体元素分析相结合,应用于闽江口鱼类栖息地和生活史研究,对于今后利用耳石钙化结构来重建该水域其他鱼类的生活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水域的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图1. 依据花鰶耳石Sr:Ca比值确认的三个洄游类型(A-C型)和一个淡水定居类型(D型)。竖直黑色虚线表示花鰶的年轮(从左至右,年龄递增);水平红色实线表示通过变化点分析确定的稳定特征;浅粉色区域表示淡水生境;粉色区域表示半咸水生境;紫色区域表示海水生境
图2. 花鰶的生活史类型示意图,A-C为三个洄游类型,D为淡水定居类型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博士生许庆,通讯作者为刘敏教授。合作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该研究受到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项目([350100]FJYS[TP]2018001-3)、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项目([3500]HTZB[GK]2019007-1)的联合资助。
文章来源:
Qing Xu, Qing-qiang Ren, Tao Jiang, Chen-rui Jiang, Lü-ping Fang, Ming-zhe Zhang, Jian Yang, and Min Liu. 2023. Otolith microchemistry reveals various habitat uses and life histories of Chinese gizzard shad Clupanodon thrissa in the Min River and the estuary, Fujian Province, China. Fisheries Research, 264, 106723.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ishres.2023.106723
供稿:许庆、刘敏
编辑:苏颖
审核:陈明茹、刘志宇、唐腾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