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英文版

SDGs共创工作坊丨陈鹭真:红树林的蓝色畅想

时间:2022/03/15

来源:

浏览:

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图片


图片


陈鹭真教授自幼生活在厦门,中学时期便与红树林结缘。彼时的她从因为《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句“红树植物是胎生的”,便带着这份对红树林的“好奇”,走进了我校学习生物学,并在研究生以及之后的时间里,和团队一起研究红树林,如今已有二十余载。


图片

陈鹭真教授



图片

陈教授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红树林的震撼:在自己的认知里,从未有一种植物像红树植物一样,能从一颗胎生的小苗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那么到底什么是红树林呢?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陈教授介绍道,不同于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红树林有着很多神秘的特征。


01

胎生、温度敏感

有些红树植物是胎生植物:种子在没有离开母体时就已经在果实中萌发,形成胚轴。胚轴在母树上发育,形成自身的生理和形态特征,当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便掉落到海滩淤泥中,几小时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成为新的植株。

虽然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温暖区域,但是,也有一些红树植物相对顽强,具有一定的耐寒性,例如在厦门广泛生长的秋茄,生境的最低月均温为8.4℃, 也是最早向北引种到浙江的种类。


图片

秋茄(图源:百度图片)


02

物种多样性高

全球共约有80种红树植物,尤其在东南亚区域,种类繁多。我国红树林生长区正处于红树林分布的北缘,红树植物物种资源丰富,共计拥有27种红树植物。

红树林更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关注的热点区域,其中栖息着大量鱼虾贝类,例如螃蟹、弹涂鱼。由于丰富的底栖动物资源,这里也是鸟类觅食、栖息和繁育的天堂,甚至是全球最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也在红树林栖息繁衍。除了水生动物外,红树林中还有很多特色陆生生物,如长鼻猴、斑鹿、豹猫、孟加拉虎等。


图片

生活在红树林中的生物

(上:弹涂鱼,下:长鼻猴

图源:百度图片)

图片


03

海岸卫士

红树林不仅是多种海陆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当海洋灾害来临时,它更是能够遮风挡浪的“海岸卫士”。

2004年,印度洋海啸袭击了印度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死亡人数高达23万。而印度仅离海岸几米的172户住户却幸免于难,其原因就是这里的海滩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红树林。至此,红树林便被誉为“海岸卫士”,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此外,2014年“威马逊”台风席卷海口,中心风力达到十七级,这场原本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后果的灾难,因为登陆在红树林保护区而被最大程度的化解——台风所及经之地,红树林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但村庄得以完整保存,经济损失也降到了最低。

你知道吗?除了上述所说的作用,红树林还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隐藏功能”哦,那就是——红树林中贮藏着丰富的“蓝碳”。



图片

2009年,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发布《蓝碳报告》,其中提到,蓝碳(Blue carbon)狭义上是指储存在红树林、潮间带盐沼和海草床的土壤、地上活生物质(叶、枝、干)、地下活生物质(根)和非活体生物质(如凋落物和枯死木)中的碳


undefined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生态类型的相对地理分布及其储碳机制

(据王法明等,2021)

红树林虽然面积小,但捕获和储存碳量要远大于海洋沉积物的碳存储量,是海洋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树林碳库的组成包括初级生产力(包含凋落物、树木和根系的生物量)以及红树林土壤固定的碳,其中红树林土壤埋藏是其主要的碳汇:固定的有机碳占整个红树林系统的 49%~98%。由此,红树林被联合国UNFCCC认可的、作为清洁发展机制(CDM)参与碳证贸易的REDD碳汇林。

当然,人类并不会 “白拿”红树林固碳带来的巨大生态效益。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推进市场化保护修复举措,研究开展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汇,变成了需要用真金白银购买的“商品”。红树林这位“海岸卫士”,也摇身一变成了“卖碳翁”。



图片

2021年9月13日,福建省首宗海洋碳汇交易——泉州洛阳江红树林项目顺利达成。洛阳江红树林毗邻泉州世界遗产地的代表性古迹——千年古桥洛阳桥,这里的红树林是2010年清除入侵生物互花米草后种植的人工红树林,由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监管。在由陈鹭真教授编制的我国第一个蓝碳交易方法学《红树林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的指导下,此次共有2000吨海洋碳汇顺利成交。


图片

福建省首宗海洋碳汇交易(图源:厦门日报社官网)


红树林怎么“卖碳”?卖掉的碳又去了哪里呢?

由海洋捕捉和封存的“蓝色碳汇”,可以在取得相关认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交易。红树林是蓝碳交易的“卖家”,蓝碳交易项目开发商利用一定的方法对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进行测算,红树林能固定多少碳,便有了多少“商品”可以出售。有些企业在生产和运行过程中,碳排放量会超出政策规定的上限,这时便需要通过碳汇交易来向“卖碳翁”购买碳排放权。而出售碳汇得到的收益,将用于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既维护了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也保障了蓝碳“商品”的持续供应。

除了卖出的碳汇会给予买家“增排”的权利以外,有些企业也会基于购买的碳汇开发出相关产品出售给客户,以呼吁更多人自主减排、自主贡献。

在洛阳江红树林项目案例中,陈鹭真教授讲述了一个由碳交易延伸出的“绿色实践”故事——兴业银行购买洛阳江红树林项目的碳汇后,联合厦门航空推出了行业内首批“碳中和”机票。旅客可通过购票乘机践行“碳减排”行动,开启“绿色减碳”的空中之旅;而旅客购买“碳中和”机票的支出,将全部用于洛阳江红树林的保护。


图片

碳中和机票(图源:@厦门航空官方微博)


“我感到特别开心,”陈鹭真教授激动地说:“从基础研究到现在,我们参与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事情,把红树林推向了大众,让大众来认识它,共同保护它。”



undefined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第11条目标指出,要“构建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促使城市与人类居住具包容、安全、韧性及永续性”。

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因为这里的城市更加密集,而这一点在我国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破坏性强的台风、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都对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与人们的生存有着巨大的威胁。


图片

联合国17条可持续发展目标


如何减缓全球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维持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呢?或许,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能够给出答案。

红树林不仅是为城市遮风挡浪的“海岸卫士”,也是为城市固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的中流砥柱。在谈到为何首先选择泉州洛阳江红树林进行碳汇交易项目的开发时,陈鹭真教授提到了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泉州洛阳江红树林的诞生十分特殊,它是清除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之后种植的红树林。由于生物入侵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对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清除入侵植物后再进行人工造林,既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也能够增强当地红树林的固碳能力,充分体现了蓝碳碳汇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发展


undefined

泉州洛阳江(图源:https://www.sohu.com/a/481440323_468577)


二是因为洛阳江红树林周边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社区,是红树林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典型范例。围垦、养殖、城市化……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红树林的侵占和砍伐、水文条件的改变、气候变化和水域污染等问题都使得红树资源急剧减少,其被破坏和消失的速率大于热带雨林和其他内陆森林。且由于红树林地处海陆交错带,系统缓冲能力弱,遭到破坏后难以恢复原状,近50年,全球范围内约有35%的红树林消失,红树林的生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和威胁。而洛阳江红树林周边的社区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依然能够与红树林和谐共生,居民与红树林的“相处之道”为红树林修复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提供了范本。


图片

泉州洛阳江(图源:http://labs.qunar.com/travelbook/note/7519156)


蓝色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红树林生态修复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携手,红树林及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为蓝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上了“答卷”。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何景教授写成《红树林的生态学》,我校开启我国红树林研究的先河。

1997年,“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在《中国红树林生态系》一书中提出了红树林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三高”理论,“高生产力”理论对于红树林固碳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今,中国红树林生态学研究围绕生态修复、控制生物入侵、碳中和等多方面展开,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技术指南及行业标准,蓝碳评估、碳汇计量、碳交易方法学等服务于“碳中和”、“碳达峰”进程的理论与操作体系也应运而生。

近二十年来,我校的红树林生态学研究与厦门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图片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门举办,厦门市组织在下潭尾湿地公园开展红树林造林580亩,预计这片红树林将在未来20年完全“吸收”此次会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利用红树林蓝碳进行碳中和首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图片

下潭尾湿地公园(图源:我校官方微信公众号)


红树林研究从课本和实验室,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计划,红树林作为滨海湿地代表性生态系统和单位面积提供最高生态服务的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片

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


“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红树林能固定多少碳?又能为人类提供多少生态服务?未来湿地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待着你我的探究……




科学指导:陈鹭真教授

撰稿:何诗凡、张雨

排版:何诗凡

编辑:李依睿


出品:

70.8海洋媒体实验室

SDGs 行动者 | 中国伙伴圈



-END-



上一篇: SDGs共创工作坊丨林蔚芳:面向未来的教育与可持续城市 下一篇: 海洋科技与工程国际产学研用会议回顾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型海洋强国
Baidu
sogou